首頁 活動與公告 行政公告 其他公告

其他公告

2023/11/01
環境的智慧穿戴在哪?淺談環境中健康數據的建立

 「我們現在算的這些風險評估,還有很多臺灣本土的公衛參數要建立,算出來的結果才有代表性。」

大約10多年前,筆者出席一場環保署(現為環境部)土壤污染管制標準修訂的專諮會,當時的主席在會議最後說了這段話,這是我在環工領域工作時第一次聽到「公衛」這兩個字。很可惜這場會議並沒有結論,只能說環境顧問公司算得很辛苦,但算出來的建議值似乎都無法取得委員的信賴。

會從這段讓我印象深刻的會議談起健康數據,引用本院王彥雯老師上課時所說的「看得到的叫data,看得懂的叫information,用得出來的才叫intelligence」,數據本身並不會為這世界帶來什麼改變,人們怎麼看待和使用數據才是發揮影響力的關鍵。而我認為的健康數據,除了人體的各項生化數據外,更前端的環境因素,應該更是人體健康的源頭,而人們如何看待環境數據或指標多少就能窺知整個國家對健康的重視程度。我想以自身在環工領域14年(水質感測、土壤與地下水污染調查整治及環境影響評估)的工作經驗,與各位讀者分享我所看到的環境數據現況。

發人省思的專諮會

把時空拉回到那場專諮會,顧問公司以簡報呈現各國某化學物質在土壤的標準,並且以風險評估方式計算出的我國建議值給在座專家學者參考討論;而會中一位委員的一句話「總覺得5,000這個值好像有點太高了。」僅針對5,000這個數字的大、小,主觀上認為不妥(記得當時土壤污染管制標準中值最大的是TPH總石油碳氫化合物1,000mg/kg),當時的這個回應其實給我非常大的震撼。雖然我並非計算風險的負責人員,但對於風險值的脈絡也還算有些概念,過程中也和負責人員有過多次討論,我們深知方程式裡面這麼多的關鍵參數,影響結果甚鉅,但迫於形勢,這些參數也只能四處引用,最後硬著頭皮上陣。

身為顧問公司團隊的一員,我們也很想在該場會議得到專業建議回頭再做修正調整。但事與願違,整場會議除了主席最後的裁示講到了這整個風險計算的問題點之外,大多是隔靴搔癢的意見。這場專諮會讓我體認到,一個需要被理性看待、用科學來評估的政策,有時也會被主觀意識所凌駕。我很同意主席最後所說的,本土公衛參數資料庫的建置是風險評估的重點與基石,法律也賦予了健康風險評估一定的權力(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第24條第3項),我們更應該認真看待才是,但如果連國家等級的專諮會都以這樣的方式在看待風險評估,我們離真正健康還有多大的鴻溝?離先進國家還有多遠的距離?

牛步化的環境監測數據

空氣、水與土壤是環境中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媒介,其中環境水體與土壤相較空氣似乎少在公衛領域被提及,而土壤(與地下水)是環境的最終受體,空氣或地表水體的污染物,最終都會由土壤與地下水乘載,土壤的品質更會直接威脅到糧食安全。流動的地表水體,往往是污染物或化學物質竄流到土壤的主要途徑,這也是為什麼多年前在桃園、彰化地區,每年都要花上億的經費對遭重金屬污染的農田進行大規模整治;當明瞭這些農田的灌溉水源來自乘載各工廠排放廢水的地表水,這結果似乎也不意外了。

但現今對於環境水體的即時監測,常見的仍為酸鹼值(pH)、電導度(Electrical Conductivity, EC)或氧化還原電位(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 ORP)這些一般水質參數。針對水體中特定化學物質如重金屬,依然沒有較合適可以廣布的即時監測方法,絕大多數的樣品都須送往實驗室以ICPAA分析。以規模化的商業實驗室為例,等到數據出來快則一星期,等待兩星期更早已是家常便飯,這也讓這些對人體危害風險可能更大的因子始終停留在查核與裁罰的階段,很難往監測邁進一步。

試想當這些影響食品安全甚鉅,甚至威脅到農民職業健康的水體環境數據時,我們始終在等待一星期、兩星期的實驗室數據,這樣的數據取得速度要如何在事前就採取預防應變措施,又怎麼保障糧食的安全與民眾健康呢?舉個生活中的例子,倘若一位不知自己患有高血壓的患者,一直到出現中風或心肌梗塞等現象才前往就醫,若當初能養成良好的健康監測習慣,利用血壓計或是人手一支智慧穿戴等裝置監測自己的血壓狀況,是否就能爭取到事前就醫的機會以防憾事發生?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要即時或及時發現問題,但現行牛步化的環境數據取得方式,很難真的去掌握或控制環境因子對健康的影響,更遑論事先預防應變了,無奈只能等到事情發生譬如驗出稻米超標、蔬菜超標才能事後反應。市面食品的稽查應只是預防萬一的非必要手段,系統性地從環境水體或空氣進行即時監測,甚至結合科技如IoT技術切斷渠道閘門,阻絕有害物質進入農業環境,才能確實從源頭保護我們的糧食安全。

產、官、學正向循環的期待

我始終認為學界應該要秉持科學與客觀的精神挖掘一切可能的問題,以其專業獨立的高度喚醒政府對健康與環境議題的重視,最後交由民間營利機構解決。期望我們對環境與健康的需求,能創造出穩定自由的競爭市場,讓民間資源願意投入,把政府有限的資源做做大化管理,也讓學界不是為了單純找問題而做研究,而是願意相信這些問題終有被解決或改善的一天。

 

 

 

資料來源:台大公衛四季電子報011期2023秋季號https://epaper.ntu.edu.tw/view.php?id=3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