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投書
【褪色的世界第一】2年一次免費健檢加6大癌症篩檢!韓國健保為何贏過台灣?
韓國人曾經比台灣人短命,但如今平均餘命早已超越,癌症死亡率也遠低於台灣。與台灣健保制度相近的韓國,究竟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其實以前台灣不會特別去跟韓國比,」研究健保制度的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董鈺琪,受訪一開始即如此表示。
曾幾何時,近年每當各界談及健保改革,與台灣健保體制接近、同樣是社會保險模式、並以政府健保機關為單一保險人的韓國,總是會被當作借鏡比較的對象之一。
從幾個主要健康指標來看,一是平均餘命,韓國人原本比台灣人短命,2004年趕上,如今平均餘命增加到83.5歲,超越台灣的81.3歲。再來是癌症標準化死亡率,2019年台灣每十萬人口達121人,韓國則是85人,比台灣低了四成。
為何台灣明明有著享譽國際的健保制度與便利醫療服務,連6年拿下醫療照護指數(Health Care Index)全球第一,勝過排名第二的韓國,國人健康指標卻相對落後?
醫療保健支出是「健康投資」,不是成本
究其原因,董鈺琪指出,韓國有計劃地將醫療保健支出視為「健康投資」,而非成本。這也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5年健康宣言中提出、並在去年疫情後又再次呼籲的觀念。
2020年韓國的經常性醫療保健支出(CHE)佔GDP的8.4%,台灣則佔了6.1%,意思是韓國政府拿出8.4%的資源做健康投資,但GDP小贏韓國的台灣卻只拿出6.1%,相較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會員國平均9.6%也有明顯差距。
1995年台灣開辦健保時,經常性醫療保健支出的GDP佔比是4.7%,韓國僅3.7%,但20多年來韓國急起直追,大幅增加投資,2012年超車台灣。
健保只能花在醫療?韓國更花在預防保健
政府投入更多資源在醫療保健上,若有效運用,最後確實會影響國民的健康表現。董鈺琪指出,因為資源充足,健保給付範圍可以很廣泛,預防保健計劃也涵蓋在韓國健保體制內,由同一權責機關統籌規劃,更能考量整體面向,落實早期發現、早期介入。
韓國的健康保險署──健保公團(NHIS)負責國民健保的整體營運,不僅包括管理被保險人資格、徵收保費以及制定給付項目,也納入預防保健計劃,給付重點從初期的治療面向擴大到預防,2000年正式納入健康檢查、預防服務和復健服務。
其中最有特色的就屬健康檢查。目前韓國有4個健保給付的健檢:一般健檢、癌症篩檢、嬰幼兒健檢和失學青少年健檢,除了某些癌症篩查民眾需部分負擔,健檢費用全由健保給付,目前參與率達七至八成。
一般健檢是20歲以上、每兩年一次,主要針對心腦血管疾病的早期發現,若疑似高血壓或糖尿病會被轉介到醫院或診所。此外,也會針對特定年齡做項目檢測,比如54、66歲女性可做骨密度測試、66歲以上可兩年做一次認知障礙測試。
至於癌症篩檢共有六大常見癌症,胃癌、乳癌、子宮頸癌和肺癌兩年一次,大腸直腸癌每年一次,肝癌則是每半年一次,針對特定年齡族群進行篩檢。大腸直腸癌以及子宮頸癌的篩查費用由健保全額支付,其餘民眾僅需支付10%。
相對於台灣的癌症五年存活率約六成,韓國則從1995年的42.9%攀升至2021年72.1%,其健保提供給廣大民眾的癌症篩檢正是關鍵之一。
假設韓國人從20歲起到80歲兩年一次健保健檢,等於一生至少有30次機會能及早發現慢性病或癌症,並且及早投入治療。而台灣卻是40歲起才有政府提供的免費健檢,由國民健康署補助、並委託健保署代辦,40到65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每年1次。
台灣代謝症候群納入給付,避免三高變慢性病
國家衛生研究院2021年報告指出,台灣民眾罹患癌症及慢性病群體的增長速度非常快,佔總人口比率從2001年至2018年已成長兩倍以上,其中多重慢性病病人佔總人口比率更突破20%,形成台灣健保的沉重壓力,需要更有效能的「預防保健服務」來扭轉趨勢。
董鈺琪表示,有別於韓國預防保健計劃屬於健保的一環,皆由韓國健保公團負責,台灣則分屬於健保署及國健署,健保署負責疾病治療,國健署負責疾病預防,各司其職。
直到去年7月健保署推出防治計畫,首度將「尚未演變成疾病」的代謝症候群列入健保給付項目,試圖透過早期預防,協助個案追蹤管理,避免從三高惡化為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台灣健保也開始朝著「預防勝於治療」的方向前進。
雖然給付項目擴及治療和預防,但韓國與全世界所有國家都一樣面臨費用節節高升的問題,如何兼顧提升品質與控制費用成了最大挑戰。
為了確保充足財源,韓國年年微幅調漲費率
韓國並沒有台灣的總額預算支付制度,不需要先協商總額、再計算保險費率。相較於台灣僅調漲費率3次,現為5.17%,韓國幾乎年年微幅調漲,目前來到7.09%,呈現穩定爬升的趨勢。
董鈺琪認為,韓國之所以能按照實際財務狀況去調整費率,主要是因為較少政治力介入,「台灣想調個費率,大家都擔心會影響選票。」
韓國的被保險人身分分為受雇者及自雇者,受雇者的保費計算方式類似台灣,以薪資作為計算基礎再乘以費率,自雇者則是以包含不動產、資本利得等的「家戶總所得」為依據,計算出應付點數後再乘以點值。
也就是說,除了連年調漲費率,韓國也擴充保費的計算基礎,為的都是確保足夠財源,給付範圍也才能更廣泛。
此外,台韓都以部分負擔的方式推動分級醫療,希望減少過度使用或低價值照護,董鈺琪說,但韓國是「定率制」,民眾如未經轉診直衝最高層級的醫學中心門診就醫,得自負60%,台灣則採「定額制」,例如台大醫院門診掛號費100元加上部分負擔420元,整體換算下來民眾大約只需負擔15%,相較韓國部分負擔比率偏低。
董鈺琪指出,儘管韓國「逛醫院」的人依然不少,但透過使用者付費,也是促進健保資源有效配置的方式之一。
健保資源有限,如何將這些資源用在刀口上,考驗政府及各界人士的智慧。但是,要讓健保永續經營,並提升國人健康,能做的並不只是調漲或擴充保費,而是從源頭督促民眾維護健康、預防疾病,才是更為長久的解方。(責任編輯:林倖妃)
轉載自銀天下,詳全文